伤学钱军辉在这个时间就是金钱的时代,我们逐渐失去了尝试的勇气。我们都很急。急着实现某个职业,某个收入层次,急着“成功”,害怕“浪费”时间。 因为有这么“急”的顾客,大学自然地从“培养四化建设人才”,转变为职业培训。奇妙的是,虽然前者听着像计划经济,后者像市场经济,这次转变并无改革该有的痛苦。相反,大学没有脱胎换骨,没有伤筋动骨,就像县衙门“易帜”县政府。 在计划经济,既然是为“国家”培养有用人才,大学自然要根据国家需要设定专业和课程。个人兴趣是奢侈品,必须服从国家需要。为提高“社会生产力”,大多数专业自然是理工科,哲学历史这些显然没用,甚至“知识越多越反动”,不仅无助于生产,还不利于团结和稳定。为提高培养效率,专业自然要细,四年学一个“锅炉专业”,自然比既学锅炉又学钢铁的人更胜任“螺丝钉”的重任。 而职业培训,竟然多多少少地殊途同归。兴趣是要尝试才能发现和发展的,而尝试需要时间,而时间就是金钱。因此个人兴趣仍然是奢侈品,为了尽早地“成功”,还是尽早选定专业,金融,会计,计算机……千万不能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。 当然,哲学历史这些专业仍然还是没用的。《围城》里的赵辛楣会告诉人们,学这些“跟什么都没学一样”。专业仍然要细,因为我们要培养自己的“比较优势”。课外活动的安排要有计划,任何放不到简历上的项目都是浪费时间。虽然计划经济的“锅炉专业”已经过时,但是自我量身定制的“锅炉专业”生命不息。 无论改革前还是改革后的大学,都像工厂车间。前者生产“螺丝钉”,后者生产“成功机器”。当然,大学只是社会和体制的一个器官,它的表现只是内生( Endogenous )反应。虽有遥远的理想,但眼前利益和局限超越一切。 人在其中,无论是老师,还是学生,都是那么无力。 (写于 2005-6-8 , 2017-7-23 修改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