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运带来繁荣吗?

钱军辉

南方日报网络版有篇2月18日的报道: “1 个月赚了20亿 春运已成广东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” 。让人感觉广东似乎因祸得福,看似灾难的春运带来了经济繁荣。说交通系统发了笔财,我勉强同意,说经济因此更繁荣了,我一万个不同意。

说经济繁荣,我们一定在说整个经济,而不是某个行业,就像一棵树的枯荣不能代表一片树林一样。“大跃进”中的大炼钢铁就是个完美例子,现在我们都会同意, 那时钢产量即使真的超过了英美,我们的经济也不会比英美发达。实际上,象大跃进中钢铁行业这样的,由非市场力量促成的某个行业的“繁荣”很可能对经济有 害,因为在该行业投入的资源很有可能在别处得到更多更有价值的回报。

“好,”你会说,“这些我明白,但春运时交通系统的繁荣难道不是市场力量促成的吗?” 我们首先要知道,春运的主力是民工。而民工的春运需求来源于城市对他们的歧视。拿比城市户口低得多的工资,没有劳保,买房多交钱,子女入学无门,民工在城 市是安不得家的。民工春节买票上车,不是消费旅游,而是不得不回家团聚。这样的需求决不是市场需求,而是过去计划经济时代“国民经济的需要”。是啊,在城 市人的心目中,民工仍然是本地经济需要的,外地运来的,低人一等的劳动力。突然,我明白了“春运”一词的由来,为什么不叫“春游”呢?

“但不管怎样,”你又说,“春运毕竟刺激了消费,不仅是交通消费,回家的民工还要买年货,盖新房,所以也刺激了其它行业的消费,这难道对经济不利吗?” 消费有利经济,节约不利经济,这是凯恩斯经济理论一个著名反论(Paradox),现在除了各国的政客,已经没有严肃的经济学家提这种论调。即使不拿消费 和节约相比,我们也要考查消费的原因。我不懂政治语言,且用小孩子的语言描述一下春运的来龙去脉:“因为乡下穷,民工叔叔上城里干活,城里人嫌叔叔们是乡 下人,不让他们在城里安家。快要过年了,民工叔叔都要回家,火车站的叔叔想涨价。国家领导怕民工叔叔不高兴,不让火车站的叔叔涨价。”我们可以理解,“春运”是国家对民工的援助,交通系统的角色远不是商业经营,“赈灾”更加贴切。设想一下,如果劳动力可以完全自由流动,没有任何城乡歧视,民工会逐渐把家安 到城市;春节时仍然会有很多人出游,但不是因为不得不回家,而是因为出门度假。出门度假的一些会是从前作为春运主力的民工,更多的会是从前被春运拥挤吓着 的城市居民。民工省去了在交通方面的消费,也不用花钱在乡下盖或装修从来不住的房子,因此可以增加其它方面的消费,可以增加对自身和下一代的教育投资。这 样恐怕更能带来经济繁荣吧?又因为交通需求来自“春游”,交通系统会更容易实现票价改革;需求大于供给就可以自由涨价,因此根本解决节日旅游的拥挤问题, 也会让“票黄牛”退出历史舞台。我开篇时对交通系统的发财“勉强同意”,就是因为我认为交通系统在面临“春游”市场会比面临“春运”任务挣得更多,也就是 交通系统的机会成本很可能高于收入,怎么能算发财了呢?

经济学中有个谬误(Fallacy),说地震会刺激经济发展。为什么?因为地震了,灾区需要重建,因此刺激消费。这跟说春运带来繁荣有相通之处,也是看一 棵树的枯荣判断一片树林。说地震让建筑商发了笔小财,我无话可说,但灾后重建的需求使所有建材价格上涨,进而使其它行业的投资费用上涨,进而缩减其它行业 的投资和就业。如果灾后重建是国家掏钱的话,这笔钱还要加税到每个消费者身上,因此缩减消费。尽管建筑业会短时受益,国民经济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双双缩减, 最终结果是总的经济规模的缩减!春运也是一样,交通系统会有表面上可观的帐面收入,内地一些行业也会因返回民工的消费而发些小财,但“春运”任务占据了交 通资源,城市居民节日旅游量和质大打折扣,民工畸形的春节消费也会减少储蓄,减少其它方面的消费,减少自身和下一代的教育投资,最终影响经济发展的潜力。

就象灾难不能带来发展,春运不会带来繁荣。还是从保障民工合法权利入手,彻底解决春运问题吧!

(2004-2-22)